- 信用信息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站内文章
近日,有消费者称自己接到电话,商家宣称在约定时间前往指定地点可以领取平底锅和电动牙刷。
近日,有消费者称自己接到电话,商家宣称在约定时间前往指定地点可以领取平底锅和电动牙刷。
近期,海南省海口市公安局美兰分局红岛海岸派出所深入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该派出所民警辗转多地、千里追击,成功侦破一起涉案金额高达150万元的网络诈骗案,抓获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1名。
今年3月,各种研学游项目开始复苏。市场虽然火热,但也不乏乱象。
“培训贷”骗局时有发生,且呈上升态势。个别不良培训类机构以只要报名参加培训课程就提供兼职与就业机会、学费可以分期付款等承诺,诱导学生在网络贷款平台进行借贷。
【风险提示】研学“乱象”调查:万元体验北大生活、200元参观“大厂” 火爆背后行业亟待规范
【风险提示】团伙诱骗收藏家高价制作VR视频 丰台警方刑拘7人
收藏品交易领域又出新骗局。日前从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获悉,近日,丰台警方打掉一诈骗团伙,其谎称搭建收藏品出售平台,引诱收藏家制作藏品VR展示视频,骗取高额制作费。
近期,某人气少年组合演唱会门票被“黄牛”标价至20万元一张,某明星演唱会两张连座票被“黄牛”叫价15万元,“天价票”登顶热搜,让网友直呼离谱。
随着自媒体平台兴起,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博主变身“探店达人”进行消费推荐,催生出“种草经济”。
伴随着AI深度合成技术的成熟,AI深度合成产品和服务井喷式涌现,不少如“AI换脸”“AI换声”等尚处监管灰色地带的产业野蛮生长,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成为网络欺诈和身份盗窃等犯罪活动的工具。
【风险提示】“小道消息”不可信 理性报考不迷信 高校招生录取期间谨防受骗
广大考生和家长在网上查询高校招生信息时,须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
建设良好的市场环境,不能仅仅依赖职能部门的有力监管、视频博主的有序曝光、消费者的有效维权,更需要经营者建立起诚信经营的意识自觉和行为自律。
不法分子假冒“权威专家”,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利用中介或网站、App等对考生进行志愿填报指导骗取钱财。
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
据检察官介绍,一些密聊软件如“飞机”“纸飞机”“密聊猫”“蝙蝠”“事密达”等,因能为销毁证据提供便利,受到犯罪分子的“青睐”,成为犯罪分子实施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工具。
今年以来,ChatGPT和GPT-4等技术的应用,成了信息科技领域的热点,引起公众对AI技术的广泛关注和热情。
【风险提示】教育部发布2023年高考预警信息:诚信考试 谨防受骗
教育部在预警信息中指出,2023年高考临近,广大考生正在积极调整状态、从容有序备考,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涉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要向陌生平台提供个人信息、短信验证码等,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临近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也成为热门“生意”,从数百元的智能填报,到上万元的“一对一”指导,任由家长选择。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知》,重点整治“不合理低价游”和导游强迫或变相强迫购物等行为。